畫筆描摹烈士像 跨越時空再“相見”

家屬和誌願者一起安放烈士畫像本報記者 張龍 攝 家屬和誌願者一起安放烈士畫像本報記者 張龍 攝

鬆江烈士陵園有172塊烈士墓碑,其中只有71塊有烈士遺像或畫像。2021年清明節前夕,鬆江居民蔡德奎親手將父親蔡財根烈士的畫像,安放在陵園烈士墓碑上,這幅畫像是“畫筆下的紅色傳承”誌願服務項目的首個作品。兩年來,鬆江烈士陵園已有6位烈士有了畫像,5位烈士的畫像正在繪製中。

今天上午,鬆江烈士陵園攜手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開展跨越時空的“相見”——“畫筆下的紅色傳承”清明主題活動,回顧展示項目開展兩年來取得的成果,為已畫好的5位烈士畫像舉辦了集體安放儀式。

一項合作

“這裏長眠著80位抗美援朝烈士和其他各個時期的烈士。他們犧牲時年齡多在二三十歲,大部分都沒有留下照片、畫像。”鬆江烈士陵園主任衛琳告訴記者,“烈士家屬都希望能在親人墓碑上補上照片或畫像。近年,我們也曾嚐試為烈士畫像。但現有素材中,很多隻有直系親屬提供的老照片,需要根據口述資料複原。而親眼見過烈士的人大多不在或已上了年紀,記憶難免模糊,畫像難度較大。”

2020年6月,鬆江烈士陵園成立專門的誌願服務項目,希望通過畫筆,還原烈士形象,傳承紅色文化。當年11月,鬆江烈士陵園與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達成合作意向:大學生發揮專業特長,通過實地走訪、聆聽口述、老照片臨摹、電腦模擬合成等多種方式,還原烈士形象,再根據烈士家屬、戰友的建議修改完善,直到獲得家屬認可。

2021年1月26日,項目組成員來到鬆江烈士陵園,一起參觀並聆聽了烈士的英勇事蹟。經過前期排摸,得知有十多位烈士家庭有畫像的願望。陵園方面根據實際情況,按畫像難易程度排序,蔡財根被排在了第一個。

一幅畫像

1951年,22歲的蔡財根,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誌願軍,當年10月,蔡財根告別生產不久的妻子和出生還不到6天的兒子蔡德奎,奔赴朝鮮戰場。

這一走,蔡財根再也沒能回到妻兒的身邊。1953年6月,蔡財根在上甘嶺275高地壯烈犧牲,年僅24歲。

為了紀念蔡財根,他的家人後來專門請畫師根據他生前在部隊照的一張半身照畫了一幅畫像,不過樣子與蔡財根本人相差較大,半身照後來也遺失了。

2021年,大學生誌願者拿著這幅表面破損嚴重的畫像,找到曾經是蔡財根摯友的鄭夢生,向他詢問畫像與蔡財根本人的差別到底在哪裡?那時已89歲的鄭夢生,是當時唯一在世的見過蔡財根的人,他端詳後說,畫像和蔡財根本人有六分相似。

根據鄭夢生的描述,參考原來的畫像,誌願者曆經3個多月,畫出了兩張素描初稿,徵求鄭夢生等人的意見,經反複考證,三易其稿,最終定稿。在烈士墓碑上安放好父親的畫像後,蔡德奎表示:“我一直以來的心願終於了結了。”

一個念想

緊接著,黃瑞高、錢阿仟、沈辛之、沈麟章和夏木金烈士的畫像相繼完成,有的是通過老照片臨摹的方式還原的,有的是通過電腦合成的方式還原的,有的是採用了“電腦合成+畫像臨摹”的方式實現的,每張畫像都幾經修改,力爭達到逼真的效果。

“同學們用畫筆去一筆一筆描摹出烈士的長相、神情,這個過程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對紅色文化的傳承。”衛琳說,烈士家屬的要求其實並不高,能有幾分相似就滿足了,他們更希望能有這樣一張畫像,留個念想。

在今天上午的活動中,與會人員瞻仰墓區、敬獻鮮花,項目組向烈士家屬呈現了畫像從起稿到黑白到彩色的過程,並向他們贈送了彩色畫像。

鬆江烈士陵園將英雄的故事搬上課堂,現場為烈士家屬講述微黨課“不能忘卻的偉大勝利——紀念最可愛的人”;項目組學生將烈士故事搬上舞台,現場為烈士家屬展示了話劇雛形。項目組表示,只要烈士家屬有要求,他們就將一張一張地把烈士畫像一直畫下去。本報記者 江躍中